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点播 > 正文

构建人才竞争新优势 塑造创新发展新动能

发布日期:2023-06-14 09:41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整体谋划,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我们在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小满时节正式启动“璧玉·人才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推行重点领域产业人才“订单式”培养,联合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与区内重点企业开展2023年硕博士订单班;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10余个重点产业相关学科院系持续巩固人才合作交流;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孵化园荣升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创半导体研究院获批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今年以来,我区以“基层组织建设攻坚年”行动为抓手,把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融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首位战略,加快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切实做好1+1+1>3这篇文章。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推动条抓块统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之间体现为“三位一体”关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2021年5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对党的人才工作作出规定,明确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同年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坚持正确方向、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今年以来,我区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区委常委会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领导小组,明确区委组织部、区教委、区科技局等36家区级部门单位为成员,制定出台《一体推进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一体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落实“每月例会”“定期汇报”“集中审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同时,抽调骨干力量组建专班,编制印发《一体推进工作方案》,明确年度目标和5年远景规划,着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完善育才用才机制

  激活创新动能

  在光电技术上颇有造诣的萧俊龙作为璧山区“一人一策”引进的A类人才来到璧山,加入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近年来,萧俊龙带领团队自主开发的混合式巨量转移HMT技术,在行业率先突破1000万颗/小时的核心效率指标,实现了RGB三色全彩转移,转移良率超99.99%,被评为璧山区企业创新人才、第四届“璧山英才”。

  顶尖人才必须施以顶格政策。我区聚焦“卡脖子”领域,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相继出台鼓励科技创新二十五条等政策,为比亚迪研究院等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延揽了以康佳、弗迪锂电池、中科曙光等为代表的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Micro LED”“刀片电池”“云巴”等全球领先或首创首发科创成果相继诞生。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今年以来我区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抓好目标统筹、要素统筹、工作统筹,大力实施“五项行动+八项举措+四项保障”,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创新强区、人才强区,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其中,着力实施“万家创新”生态营造行动、百千万人才引育行动、产教融合深化行动、关键技术攻坚行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行动,让全区产业链整体创新性不断提升,人才集聚效应更加显著,产教融合更加深化,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系列突破,科技成果孵化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怎样更好地吸引集聚各类人才到璧山安居创新创业?我区还推出了“八项务实举措”,具体而言:搭建聚才引智协同创新平台、创建融合发展特色载体、建立重点产业人才图谱、实施“归雁兴璧”人才回引计划、选聘“科技顾问”助力企业发展、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教融合联盟、开展产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做实人才引育用留,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

  迭代服务保障机制

  放大聚才优势

  “感谢区委、区政府让我们有了这么好的交流机会。”全国卫生行指委、全国食品药品行指委委员,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和重庆市健康教育领军人物周建军在参加“璧玉·人才季”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届“璧玉·英杰荟”活动时介绍道,该活动邀请了来自四川宜宾、龙泉驿等友好城市的有关代表,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以及第四届“璧山英才”代表等嘉宾齐聚璧山,共话新时代璧山人才工作。这样的人才活动在璧山已成常态。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靠政策力度更靠服务温度,比“真金白银”更比“真心实意”。

  如玉璧山,惜才如玉。今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人才需要什么”这一关键点,瞄准人才引进“后半篇”文章,以最大力度的服务让人才感受最厚重的温度,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下。

  其中,聚力打造数字平台。落实重庆英才“渝快办”相关要求,持续推进区级平台迁移。拓展人才服务范围,将服务事项由28项增至68项,年均累计服务科技人才2800余人次,服务企业2000余家,实现人才服务“网上办、掌上办、线上办”。完善人才专员“一对一”服务机制,持续更新全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累计入库科技人才700余人。

  全力提升服务质效。推出“人才管家”机制,深入实施“5+N”服务体系,为科技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养老托育等5项核心服务及交通出行等N项动态服务。开展“千名干部进万家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系列活动,推动全区1700余名党政干部联系服务重点企业2300余家,发放企业政策精编6000余册,解决问题1078个。

  持续优化安居环境。制定出台专家楼、景山人才社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构建“租、住、购”三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管好用活人才公寓600余套,6月底将新投用景山人才社区,为高科技企业人才新提供高品质住房763套。

  一系列的行动和举措,既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也解决人才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身到地方的发展中去,让聪明才智充分涌动。预计到2023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将超过12.9万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提高到3.35%,试点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50家以上,“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格局渐次形成。到2027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9万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实现双倍增,全面形成多元参与、融合推进的“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格局。

  如今的璧山大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展宏图的热土。

  (记者 曾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