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点播 > 正文

夕阳无限 温暖永存

发布日期:2023-07-26 10:55

  时令迁徙,听罢梁间燕子呢喃,又闻秋虫声寂,中秋悄然而至。

  从城里回到乡下的家,远远看见屋顶升起一缕缕炊烟。若有似无的袅袅烟雾,与山与云,浑然一体,氤氲出浓浓的暖意。

  记忆中,儿时的物质生活并不似现在丰裕。炊烟升起,总会酝酿出些许甜蜜,些许期待。石磨豆花,只有在隆重的节日或者家里有客人到时,才能享受的美味。

  一粒粒金黄的豆子,经过外婆细心挑选,封存在陶瓷罐子里。家里客人来时,倒出豆子,泡发3-5个小时,便开始推豆花。豆子经过石磨的碾压,磨制成浓浓的浆,用滤布滤出豆渣,香甜的豆浆点上卤水,嫩嫩的豆花就出锅了,搭配上鲜香麻辣的蘸料,馋得口水直流。

  这时,外婆会盛满一碗碗豆花分送给邻居品尝。这照例是我的专享。我小心翼翼的捧着豆花,走在铺满细碎的石子路上。在叔叔伯伯的道谢声中,心里总是无比满足。

  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一碗碗在邻居间相互传递的豆花,是外婆送给我们最精美的教科书。

  记忆中外婆的饭桌上,总是一家人整整齐齐吃饭。开饭前,外婆会打发最小的孩子去喊正在田间劳作的外公、爸爸妈妈回来吃饭。那声声呼唤,漫过田野,穿透山林,绵长有味。听到喊声的大人们纷纷抬头应和,困倦的脸上绽放出一丝惊喜。伴随着饭香,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刻终于来了。

  那一声声喊饭,外婆教会了我们敬老。那一碗碗传递的食物,外婆教会了我们分享。

  外公一直被村里人亲切地称呼为“罗会计”。而且后面还会跟着一句“罗会计是好人呐”。外公是唯一一个从接手村委钥匙就一直掌管到退休的人。

  1963年的秋天,秋雨潇潇,几天几夜不肯停歇,但饱受饥荒之苦的人们长吁短叹,愁云笼罩。

  一天夜里,外公家门外晕倒了一对逃荒的母子,外公毫不犹豫的把她们搀扶进了屋子。这时候,温暖已经不能拯救他们了。他们的身体像是被抽干了一样,只剩下一层皮包裹着细小的骨头。外公看看墙角里堆着的几个烂红薯、老南瓜,不由得看向腰间悬挂着的村委的粮仓钥匙,心情凝重地推开了家门。

  短短一公里的路,外公走得太艰难了。一步一个脚印,地上泥泞满地,雨落在地上更落在外公心上。私自打开村里粮库的大门,无异于摧毁了外公一生坚守的信仰。

  来到大门前,外公徘徊良久,不停地走动,心静不下来,眼神里的痛苦也渐渐变得深沉,外公颤抖着手,将钥匙插进锁孔,正要扭动。最终还是重重地垂下了手,无奈地将钥匙收进了兜里。

  心里做了决定,回去的路也变得轻快。风声变得温柔,雨声也变得悦耳了。回到家时,外婆将家里最后的红薯和着野菜熬了一锅没有米的粥。勉强救了那母子俩的性命。

  自那晚的事情传开以后,村里人对外公的敬重又多了一重。那个年月的艰难困苦早已不在,但外公将救苦救难、坚守诚信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并深深刻在我们的骨髓里。

  外公外婆不懂得怎么教育子女,也不能用富含哲理的话语为我们留下万古流芳的家风家训。他们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时时刻刻践行着家风两个字。外公外婆共孕育了四个子女,每个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在家里爱护幼小,孝顺长辈,每到年节时期,家里总是一片欢声笑语。

  欢聚时短,离别日长,又到了分别时。外公的身影在一声声叮嘱中,在车的后视镜中向后退去,直至消失不见。夕阳缓缓下沉,云霞映着落日,我深信,外公外婆留给我们的优良家风,一定会伴随着我们走向远方…… (璧山阳光中学校 李佳芯 辅导员 蒲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