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正在练习书法
8月1日,记者走进第二届“璧山工匠”刘炜家中,她正端坐在书桌前,以刀为笔,在一块巴林石上进行裸眼雕刻,刻刀接触玉石表面,粉末覆盖了雕刻出的字体,细细用笔刷拂去微尘又接着雕刻,毫厘之间、一气呵成。渐渐地,由每个约0.55毫米的字组成的《峨眉山月歌》初见雏形。
“在文字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少书写的载体,古人通常用金石等利器在骨牙、树木、龟板、甲壳上刻下微小的文字,作为记录当时文化交流和社会活动的工具。微雕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艺术形式。在毫厘之间起舞,方寸可为乾坤,除了对创作者的技法有要求,在制作过程中更要凝神屏气、聚精会神,是对专注力和意志力的考验。”说起微雕技艺,刘炜打开了话匣子。
2018年,她正式拜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瞿仁伟,学习微雕。微雕创作是一个漫长、枯燥、细致的过程,刘炜却凭借满腔热忱,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路上越走越远。刻刀达不到微雕的要求,她便学着自己磨刀和自制微书的毛笔;微雕创作对书法和绘画功底有极高的要求,闲暇时总能看到她挥毫洒墨的身影;为了提高艺术审美和文化底蕴,她一路从现代人撰写的经典书目读到各类古籍。
字体小如芥籽,笔画细若秋毫,刀尖游走于各类材质,刘炜全身心投入,毫厘之间尽显手艺与心境。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梦》《祖国万岁》《心经》《中国力量》等一系列作品走进人们的视野,也斩获了全国优秀红色旅游文创产品奖、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工匠杯”设计创作大赛银奖等各类奖项。
“传,是无我,是把自己清空为零,以谦卑的姿态,承接祖先的技艺与智慧;承,是有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是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还想赋予它实用价值,如果能为大家提供精神力量就更好了。”对于传承,刘炜有自己的想法。
为此,刘炜一直致力于探索传统文化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一起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
2022年初,作为区政协委员的刘炜提交的《关于开展重庆市璧山区工艺美术师称号评选的建议》提案被区政协采纳。刘炜介绍,文化的传承不仅要开拓创新,融入现代的生活和美学元素,还要吸引更多工艺美术人才加入。因此,建议在各类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活动中,多给年轻的工艺美术师提供展示平台、机会,并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促进更优秀的工艺美术作品市场化、产品化,让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
“接下来,将不断精进微雕、微书的技艺,专注做好非遗传承这件事,创作更多、更好、更有影响力的作品。”刘炜表示,传播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初衷从未改变,反而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坚定。时机成熟后,还想成立非遗传承工作室,站在更大的舞台向世界显示中国的微雕技艺和大国工匠精神。
(记者 巫秋云 朱大亮 实习生 王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