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伞云遮”一景
彩霞映秀湖 景美入画来
核心提示
“三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Ⅲ类标准,生态环境社会公众满意度高居全市第一,林长制获评2022年全市“优秀”等次……一项项“很不容易”的成绩,是璧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的生动注脚。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近年来,璧山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迭代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区工作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交出一份生态之城建设高分答卷。
答好“攻坚题” 精准施策谋突破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非一日之功,需要紧盯目标任务,科学施策、精准发力,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璧山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璧山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广度,以更高标准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天更蓝。这两年,无论是媒体报道,还是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璧山蓝”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多。其背后,正是璧山做细做实大气污染治理、全力争抢每一个蓝天的结果。
高度重视。璧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打赢蓝天保卫战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直接上阵指挥大气污染防治攻坚,释放出严的信号。
完善制度。出台《璧山区空气质量改善考核与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深化运用大气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印发《重庆市璧山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2年修订版)》,提高预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降低危害程度,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制度设计。
地更绿。璧山是“公园城市”,植绿而为,拥绿而美,近年来强化土壤污染防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使得璧山大地更绿、更美丽。
截至目前,璧山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到2057.8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32%,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到61.83平方米,市民均可在15分钟内步行至一个绿地公园。
今年3月,由璧山区生态环境局主导的璧山区“固废云”系统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系统包括“一中心、一平台、两门户、五朵云应用”,即璧山区固废管理数据资源中心,支撑“固废云”平台运行的应用支撑平台,面向涉废企业的企业统一门户和面向生态环境管理用户的环保统一门户以及云填报、云监管、云交易、云信用、云咨询等5个推进固废监管和企业服务的业务应用,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插上了“智慧”的翅膀。
水更清。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璧山年降雨量不小,但是辖区无过境河流和外来水源,仅有璧南河、璧北河、梅江河和72条支流溪河组成了区内的地表水系格局,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467立方米,属于缺水地区。
璧南河是璧山的母亲河,在璧山区境内流域面积达696平方公里。以前,璧山城区遍布作坊式制鞋、建材水泥等粗放型加工业,再加上污染养殖场所叠加污染,导致流经城区的璧南河水质为劣Ⅴ类,臭气熏天,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拦路石”。
为改善生态环境,璧山铁腕治污,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外域调水、生态修复”综合措施深度治理,使璧南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为Ⅲ类标准,实现了“劣水”向“洁水”的转变。
与此同时,璧山还向水资源要效率。通过加强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已累计投入逾8亿元用于再生水利用工程建设,城区再生水回用率已达40%以上,实现一水多用。
随着长征渠引水工程的提前谋划和渝西水资源配置璧山段工程、璧山城市新区水厂扩建工程的建设,璧山当前和远期供水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
答好“必答题” 厚植生态新优势
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宜居的环境,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璧山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把城市建设成为大公园、大景区、大森林、大水系,巩固好、维护好“绿色生态宜居”这一金字招牌,为在新时代新征程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璧山新篇章厚植生态新优势。
“公园之城”成为城市新名片。“周末,我们带娃一起到璧山公园耍,顺便可以尝一尝当地特色美食。”这不仅是璧山本地市民相互间的日常邀约,也是区外、乃至周边省份地区不少游客的共同选择。
事实上,璧山是名副其实的公园之城、生态之城,城区内所建成的南河公园、观音塘湿地公园、秀湖公园、秀湖汽车露营公园、东岳体育公园、枫香湖儿童公园、古道湾公园、御湖公园等星罗棋布,大小水生态湿地公园多达37个,形成了“综合性公园+主题公园+小微型社区公园+休闲广场”的“大公园”之城。
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璧山坚持以绿为底,向绿而行,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通过绿色产业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产业、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研究院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支柱产业由高污染高能耗转变为绿色低碳,发展的质量更高、效益更好。
目前,璧山已创建绿色工厂27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市级绿色工厂22家,有33家企业成功申报绿色工厂培育入库,特别是璧山高新区成功申报创建重庆市近零碳试点园区,让“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狠抓问题整改补短板成为务实行动。在实施一系列整治措施后,璧山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区大气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水环境保护压力仍然较大,河长制、林长制责任仍需压实,监管执法力度仍需提升,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也存短板。
问题是工作的导向。璧山凝聚广泛共识,聚焦“生态报表”找方向,围绕“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补短板,形成主动发现问题、广泛排查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在发展中用务实行动去解决出现的问题。
答好“综合题” 统筹兼顾作示范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学会统筹兼顾,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方法论。
近年来,璧山统筹兼顾、一体推进,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个领域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在人居环境上作示范。早在2013年,璧山就斩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殊荣。璧山作为一座人居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远近闻名。今年6月,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七次会议在璧山举行。会前,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在璧山考察学习,参观的最后一站就选择在美丽的秀湖生态区。
璧山在七塘镇喜观村、将军村之间实施的“云雾花涧——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建设是重庆首批14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之一,实施农房品质提升、院落颜值提升、村落价值提升、田园产值提升等行动,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有效转化。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示范。2017年9月,璧山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该示范区是对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达到相应建设标准并通过核查地区的表彰,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
一直以来,璧山区委、区政府坚持“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资本,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以高度的生态自觉,坚守发展和生态底线,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探索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好经验。
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上作示范。今年4月,在自然资源部公布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上,璧山区榜上有名。
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璧山能入选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最大限度规划利用区域内的零散地、废弃地、边角地等不起眼的“巴掌地”,建设“微客厅”和“口袋”公园,提升城市“颜值”。同时,注重在优化存量土地上做文章,结合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建设绿地、广场、环境整治等公益设施,让每一寸土地发挥最大效益。
璧山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可作示范的“案例”还有很多: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卫生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重庆市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来了就是璧山人。”璧山正在以宜居宜业宜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和企业。
延伸>>>
“数”看绿色生态宜居璧山
【天蓝】
2022年全年,虎峰国控点优良天数为293天,优良率84%,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PM2.5浓度34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没有出现重污染天气。
【水绿】
截至2022年,全区已建成城市“微客厅”和“口袋”公园50余个;
市民步行15分钟就能进公园,15分钟通勤半径就可达公园广场;
“林长制”实现“林长治”,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8%。
【山青】
“河长制”实现“河长治”,2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居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
【土净】
累计整治“小散乱污”237家;
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
□据《重庆日报》 图片均为资料图